厚職網(www.bangbei88.com)帶你公職上岸
在線題庫請微信掃碼進入小程序: 厚職題庫 行測、時政、公基必考題庫精準押題
點擊獲取:考前必做時事政治題庫【送分題】 | 新版公共基礎知識7000題 | 教材用書PDF電子版
【導讀】厚職國家公務員考試網提供:全國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時間、考試公告、職位表、報名入口、備考資料。【點此領取電子版考試資料】。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houzhigk,隨時獲取公務員事業編考試資訊。當前文章詳細內容請閱讀下文!
2016年山東省“三支一扶”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真題(主觀題部分)
一、給定資料
資料1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三要三必須”深刻揭示了重農固本的全局意義。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淡漠農村、忘記農民。“十一五”以來,國家提出并扎實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新農村建設中也存在著各種不平衡,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不平衡,就是與新農村的硬件建設相比,對人的關懷及建設尚有不足。
2014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人的新農村”概念,表明未來國家對農村的建設方向與過去相比要進行調整,從更多地重視“物的建設”過渡到“物的建設”與“人的建設”同步推進,從單條腿走路過渡到兩條腿并行。有專家指出,“人的新農村”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著中央的新思考、新認識,也凸顯著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更高要求。
“人的新農村”建設賦予了新農村建設新的內涵和意義、希望和活力。新農村的本質是“人的新農村”。“人的新農村”將是農民的最美歸宿。
資料2
我國是一個13億多人口的農業大國,一直以來,鄉村都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場域,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流失嚴重,越來越多的村莊成了“空心村”。
“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沒人住,荒地雜草生。”不少農村的家庭只剩下了老小,那些曾經人丁興旺的村莊,如今成了老人村、空心村。老人、小孩與狗……走在阡陌小巷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他們。因為“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媽媽呢?”“媽媽出去打工了。”“那爸爸呢?”“爸爸也是。”“等我長大了,就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城里了。”與父母一周通個電話,一年團聚一次,對農村的很多孩子來說,早已成為習慣。記者詢問一位60多歲的農民:“您現在還能下地,那十年、二十年以后誰來種?怎么辦?”老人略帶傷感地說:“那么好的地沒人種,實在可惜!我也不知道將來誰來種,只希望有人種!”
“主要是不同的生活方式。長期在外打工,生活習慣已和農村格格不入。看著從小蹲慣了的旱廁覺得‘有點惡心’。”26歲的林大海常年在廣東打工,形容農村已是“回不去的家”了。“家里沒有網絡,沒有電腦,沒有電影院,只能守著電視機耗日子。即使現在回家種地,我也早已失去了務農的手藝。農村對我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林大海在家待了幾個月,他的生活主題,大致變成了看電視、打麻將、睡覺三部曲。林大海很不喜歡這個在白天也看不見幾個人影的山村。類似于父輩的生活,他一點也接納不了。他表示還是想出去,希望能在大城市里找到規范的企業,簽訂正規勞動合同,為自己也繳納社會保險,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村民離開村莊,必然導致“地圖有此村,進村不見人”。“空心村”除了對延續千年的“老有所養、幼有所依”傳統家庭倫理構成巨大沖擊外,還衍生出了土地荒蕪、村舍閑置、窮村脫貧致富困難等弊端,給精準扶貧也帶來困難。“空心村”大多地理位置不佳,資源優勢不明顯,招商引資難度大,發展也只能是在種植、養殖這些傳統產業上做文章。記者問一些村干部:“為什么不大規模搞種植、養殖?”一些村干部認為,種植、養殖都需要大面積的宜種、宜養土地,我們這些村,山高路遠,耕地不成片,而且種植、養殖靠天吃飯,風險很大。村里年輕人寧愿背井離鄉吃“汗水飯”,也不愿回村吃“刨土飯”。在廣東中山打拼多年的農民周復耕說:“我們也不想背井離鄉,把孩子老人留家里我們也很擔心,但是村里沒小學,孩子上學要走幾十里的山路到鎮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醫療費太貴,新農村合作社醫療報銷手續也很煩瑣,老人看個病也很難。而且留在村里賺不到錢,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不出來掙錢不行啊。”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傳統村落因人口外流形成的“空心村”外,一些新型農村社區也出現了“空心化”現象。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有一些新型聚居點,雖然樓房建得很漂亮,村莊設施環境變好了,但生計解決不了,仍然留不住人,農民不愿意“上樓”。
“因為沒別的掙錢門路,集中居住后很多村民繼續外出務工,而留守的村民不少仍從事農業生產,卻要走出社區很遠種田,沒地方飼養牲畜、存放農機和晾曬糧食,地下室儲糧抬上抬下很麻煩。住在社區花銷也很大,水啊,電啊,菜啊,哪樣不得花錢?自己在村里,房前屋后撒把菜籽,一年的青菜就不用花錢了。村民寧可空著新樓房,而回去住自己的破舊老屋。所以看起來新的社區依然是空心的。”江西黎川縣熊村鎮村民萬增云告訴記者。
在河南新鄉市紅旗區,記者發現,一些新社區建成多年,可愿意上樓的農民少之又少,形成老村拆不掉、新村無人住的局面。一到晚上,空曠、黑燈瞎火的新社區宛如鄉村的“鬼樓”。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郭曉鳴認為,目前農村面臨的是雙重“空心化”現象,尤其是新型聚居點的“空心化”以新的形式表現的“空心村”,雖然數量還不多,但是造成的公共財政資源和農民有限資金的浪費損失更大,應當給予高度關注。
資料3
Q縣梅嶺村,原來也是典型的“空心村”。村民說,夜里路過“瘆得慌”、垃圾遍地“臟得慌”、房屋搖搖欲墜“怕得慌”。去年,村里開始治理,實施了清雜物、清殘垣、清空閑宅基地,拆違章建筑工程,在清拆中建起了農家菜園、林蔭果園、休閑游園,使破亂空閑地變成了“景區”,不僅治理了臟亂差、美化了環境,還發展了產業、富了農民。
村黨支部書記秦玉東是第一個帶頭拆除自家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7間老房子的人。“我那老房子十幾年沒人住,半邊的屋子都塌了。雖然舍不得,但也覺得這老房子真是不拆不行了,不僅影響環境,還特別的危險,不知道啥時候就倒塌砸著人了。”秦玉東說,雖然房子拆了,但宅基地的使用權還是自己的,并且縣里還給買了60棵國槐苗種上,這房子拆得心甘情愿。
利用清拆后形成的大量閑散土地,梅嶺村成立了農宅合作社。合作社收儲回租空閑宅基地,建設了菊花、果蔬種植體驗大棚等,把閑散宅基地變成了財富田園。村民通過自家閑散著的宅基地入股,成了有收益的股民。
村東有一片占地幾十畝的坑塘,是以前蓋房挖土形成的,后來成了垃圾坑。村里將垃圾清除后,通過市場化運作,找來了投資者,平整道路、種樹種草、修建觀水平臺,形成了一個集淡水養殖和休閑垂釣為一體的休閑場所。
村里有一處老房子曾是冀南銀行第三印鈔所的所在地,村里對房屋進行了修繕,恢復了部分地道,并建立了紀念館,成了紅色文化旅游景點;有一棵1600多年的古槐樹,當地還流傳著很多與古槐樹有關的美麗傳說,為此,村里修建了古槐樹廣場,又栽植了許多國槐,擺放了石桌、石凳,周圍墻壁上張貼了許多與古槐有關的傳說漫畫……通過挖掘村里的歷史人文資源,提升了村子的文化內涵,傳承了歷史文脈。
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梅嶺村共接待了游客3萬多人次。
村民崔軍勝說:“可別小看這一清一拆,給村里帶來的變化太大了。村里現在道路不再坑坑洼洼,胡同也干凈利落,綠油油的小菜園,走不多遠就有一個,空氣好得很。村民現在也有活干,心里踏實,忙忙活活的,錢比以前掙得多。村里現在是越來越好,出去打工的也陸續回來了,村里又熱鬧起來了。”
資料4
“三農”學者李昌平認為,“沒有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一廂情愿地推動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容易導致農民‘被上樓’,埋下諸多隱患”。
江西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志說,“尊重農民的意愿”經常被掛在嘴邊,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讓這一說法落到實處,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無論撤村并點還是興建新社區,領導干部都不要站在馬路上由外往里看,而是要深入農家,從內而外看,耐心了解老鄉家里有沒有自來水,生活方便不方便,收入來源如何,這樣做決策時才能實事求是。”他說。
《半月談》記者在河南夏邑縣曹集鄉冉莊村采訪時感到,這里的新型社區很受農民歡迎。這幾年因為縣城產業集聚區擴建,土地征用加上土地流轉,村里很多農村都不再種地,有的自己做生意,有的在產業集聚區打工。“既然不種地了,收入也有保障,農民誰不愿意住新型社區?”村民冉慶橋說,“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是農民的夢想。”
和冉莊村村民一樣,河南漯河市源匯區干河陳村村民也對新型社區表示出歡迎態度。“以前的老村臟亂差不說,鄰里之間還經常鬧矛盾。現在大家不走泥巴路了,看個病啊,買個菜啊,不用出社區,生活真是方便。”干河陳村的村民閆小頌說。
資料5
人是現代農業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發展現代農業就要發展新興職業農民,讓愿意務農的農民從土地獲得收益,讓農村的生活更美好。
鄧斌來自P縣石洞鄉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大學畢業后在食品行業工作8年。這份工作經歷讓鄧斌對農業有了更深的理解:“糧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沒有農業,何談發展?”隨著國家的強農惠民富農政策力度加大,鄧斌看到了農業轉型的巨大機會,決心回鄉創業。“農村有廣袤的天地,可以大有作為。”鄧斌說。回鄉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2015年,鄧斌聯合6家農戶、18個種糧能人成立新種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在P縣的50個村建立了“農業生產要素車間”,為農民提供農資、農技、農機等糧食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同時,與30多家面粉廠、20多家飼料廠等合作,保證糧食的按時收購,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今年34歲的王強是J縣板江鄉小水村村民,18歲高中畢業后他就一直在深圳工業園區打工。在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中,他發現城里人對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特別青睞,這讓他相信生產綠色食品有無限商機。于是2013年他帶著自己多年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返鄉創業,創辦了小水村生態農場。為把企業做大做強,王強積極參加了縣農業局舉辦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專題培訓班和縣委組織的青年創業系統知識”培訓班,并到周邊先進農業基地參觀學習先進農業技術,2015年,在畜禽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通過多次優種組合孵化試驗結合中草藥喂養,綜合培育出了小水村農場生態雞,年純收入40多萬元。如今由于生態雞場的示范效應,小水村家家戶戶養雞,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作答要求
(一)請結合“給定資料2”,概括總結農村出現雙重“空心化”現象的原因。(4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潔;不超過300字。
(二)請結合“給定資料3”分析Q縣梅嶺村破解農村“空心化”問題的路徑是否具有可推廣價值。(8分)
(三)請結合對全部給定資料的理解與思考,圍繞“新農村的本質是‘人的新農村’”這一主題,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28分)
要求:主題突出,邏輯清晰,符合體例,語言流暢;總字數800-1000字。
【參考答案請回到本頁面頂部,點擊鏈接下載電子打印版獲取】
公眾號名稱:厚職公考
掃碼關注
獲取公考資訊和資源禮包
公眾號名稱:厚職事考招聘信息
掃碼關注
推送事業單位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