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獲?。?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ed; text-decoration: none;">考前必做時事政治題庫【送分題】 | 新版公共基礎知識7000題 | 教材用書PDF電子版
2012年吉林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甲級)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考生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參考時限:閱讀資料30分鐘,作答9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節,即節日、紀念日。世界上任何被廣泛認可的節日的起源往往與信仰、崇拜、祭祀和紀念有關,或者與一定范圍內的鄉風民俗有關;其形成、被認可和廣泛傳承的過程大都有一定的民間群眾基礎,與民族民俗是分不開的。我國是個多神信仰的國家,有些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被奉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在民間自下而上產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節日或紀念日,也就是傳統的慶?;蚣漓氲娜兆?。
中國社會科學院H研究員說,“節”是民眾自己的事情,它的產生來自民眾集體的需要和智慧,是每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并且具有集體性;“假”是國家、政府的事,是國家、政府把民眾的事納入政策、計劃之中。節日假與平時假有很大不同,平時假一般是個人休閑、娛樂,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各自可以自由選擇;節日假則不一樣,節日具有獨特的文化功能,包含著諸多感情因素,有安撫心理的作用,如趕回家過年,如清明節想方設法祭奠自己的先人,從身心上調動我們對親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我們社會成員之間同宗同祖的親和力,這是平時假日所完全沒有的。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傳統節日因為傳承了特定的行為模式和文化內涵,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與集體記憶。
資料2
上千條空中航線,9萬多公里鐵路,近400萬公里公路,40天的時間,億萬人輾轉于各種交通工具,只為了回家過年。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近兩年的春運客流量在30億人次左右。這些數字折射出“回家團圓”是春節永恒的主題。與此同時,春節貼春聯、掛福字、吃年夜飯等傳承千年的習俗依然是春節的“必修課”。顯然作為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作為炎黃子孫不能忘懷的鮮明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未消退。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春節的人文內涵正受到現代文明的嚴重沖擊。近些年,國人明顯感受到春節的年味淡了、節日氣氛不濃厚了。某知名網站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93.6%的受調查者感覺現在年味兒變淡了。其中51.8%的人表示年味兒“淡多了”,41.8%的人認為“有點淡”,認為年味兒沒變淡的人僅占4.6%。
生產和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巨變,信息溝通和交通技術手段的日益發達完善,使一些產生于農耕文化的傳統節日原有的內涵和功能,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面前失效或淡化,比如中秋節鄉思、旅愁的釋放功能減弱,月宮神話魅力喪失,月球的神秘感消失。
資料3
“端午節很重要嗎?為什么要放假?”山西某大學外語學院兩名大一學生這樣反問記者。14日下午,記者在外語學院遇見小文和小杜時,這兩名女生正在校園里四處打聽哪里有電玩城。
當記者問怎樣過端午節時,她們說:“什么過不過?我覺得除了放假稍微長點,跟平時周末沒什么區別,平時學習緊張,難得放個假,要好好玩個痛快。”“其實我們很不能理解端午節為什么要放假,端午節有那么重要嗎?”她們這個小長假的游玩日程是“第一天唱歌、打游戲,后兩天去平遙古城玩”。
當記者問太原理工大學學生小洪哪一天是端午節時,小洪想了半天仍一臉茫然,他解釋說:“端午節跟我還真沒什么關系,端午節不就吃個粽子嗎?其實,吃不吃都無所謂,怎么過節不重要,只要放假就行。”
記者走訪發現,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端午節小長假重點在于小長假,端午節似乎只是一個由頭,人們可以借此聚會、逛街、購物、出游,或者干脆宅在家里觀看世界杯。“我們現在缺的是休息和閑暇,只要有假期,端午節還是清明節都不重要。”一家知名電腦公司太原分公司經理高潔說。
“假日是公民的福利,想干什么都可以,而節日要按節日的方式過。”著名作家馮驥才認為,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不知道節日文化的內涵,節日生活空空蕩蕩、無事可做,久而久之,這些節日便退化成一個個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資料4
吃之于中國傳統節日幾乎是天然的重頭戲。一談起過節,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過節要吃什么?”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春節吃餃子。每個傳統節日似乎都在跟著一個“吃”字轉。“民以食為天”是農耕社會追求溫飽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于各種文化與精神活動中。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國人對于傳統節日以吃為主基調的行為模式越來越多地提出反思與質疑,這是對于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后的超越,也是對于傳統節日內涵流失與本義曲解的不滿與不安。因為除了吃,傳統節日還有著豐富的內涵。歷史上過端午節,人們除了吃粽子,各地還有喝雄黃酒、插艾草、掛菖蒲、賽龍舟、系五色絲繩、縫荷包等諸多的民俗,在這些民俗的背后包含了許多值得傳承的文化財富和思想精髓?,F在的情況是:一邊是對傳統民俗的遺忘,一邊是對節日氣氛缺失的抱怨,兩者縱橫交錯暴露出國人的矛盾心理。
人們在這些節日里除了吃就是看電視了。據統計,全國有90%的家庭春節是在電視前度過的,看電視成為人們在傳統節日里最重要的文化活動。電視臺每年為了給廣大群眾奉上這盤節日“大餐”,也越來越用心了,然而也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的興趣和口味了。顯然,春晚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然而除了電視節目之外,其他的傳統節日活動卻早已被遺忘,踩高蹺、玩獅子、舞龍等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的活動早已被人們遺失了,并且也沒有其他能體現中國節日內涵的活動創新。
節日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盛典,它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所以,很多時候老百姓過節時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節該怎么過了,這種失落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落。”馮驥才如是說。
資料5
“王經理,再幫我準備100盒‘含金’月餅。”某日中午,南海一私營企業銷售經理劉哲(化名)剛拜訪完一撥客戶后,打開車尾箱發現,周一買來的100盒月餅已所剩無幾,趕緊再次撥通了一大型酒店的月餅銷售經理電話。每年中秋節前一個月開始,劉哲都會開始痛苦的送禮歷程,“沒辦法,我們搞銷售的,有求于客戶,不招待好,生意就被別人搶了,所以每逢過節都跟打仗似的。”所謂的“含金”月餅,是一句行話。劉哲將其翻譯成通俗語,“光送月餅,客戶懶得要,也吃不完,一定要在月餅中夾帶消費券、金幣等貴重禮品。”劉哲舉例說,各大酒店推出的月餅一般都分A、B兩種,外包裝幾乎一樣,但價格往往相差很大。“具體差異,就要看我們向酒店方所提的‘含金量’要求而定,我今年送的最貴的一盒過萬元了,因為里面放了金條。”
在禪城汾江路一家星級酒店做銷售經理的李燦(化名)則透露了各酒店之間的“中秋之戰”,“有人說有月餅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么說一點不夸張”。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本無可厚非,但是當原本為普通時令食品的月餅貴到普通民眾都舍不得買,當本應是以“合家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節,從一個增進家庭情誼的傳統節日慢慢變成了維系社會社交資源的重要契機時,中秋節已不再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中秋節了,套用一種比較濫俗的說法,如今的節日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劫日”,那些傳承了千百年的節日,則因為變形走樣而失去了色彩和生機,甚至變得有些面目可憎。可實際上,無論是節日食品的“異化”,還是節日傳統的式微,都不是中秋節這個節日遭遇的困境,而是幾乎所有傳統節日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也是維系社會交往和國民認同的重要紐帶。當“異化”改變了公眾對節日的情感認知,蠶食了公眾對節日價值的認識,很多傳統文化都將無可依附。在目前的文化語境下,即使我們所有的傳統節日都“申遺”成功,也不會和我們的生活產生太大的關系。
資料6
在研究如何承續和發展傳統節日方面,專家們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東南大學的A教授指出,由于普遍缺少傳統文化和民俗知識的教育,我們的年節文化符號和功能意義已被很多人所曲解或淡忘,不少人盲目跟風,人云亦云,使節日習俗產生了明顯的異變。比如,說春節倒貼“福”字為“福到”,說元宵節吃元宵是為“團員”,把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鵲橋取名為“七巧橋”等,都是由于知識的缺失而對傳統節日事象的妄說。
此外,近些年來,西方文化中的有關“情人節”的話題備受年輕人的青睞。于是一些商家、學者和媒體紛紛參與其中推波助瀾,不僅把中國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賦予了“中國情人節”的元素并開始打“中國情人節”的牌子,甚至有些不負責任的學者還把中國的“元宵節”、“中秋節”統統都與“情人節”扯上關系,大有一番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朝換代”的趨勢,大有一番不去做“情人”的文章,就不叫過節的傾向。
雖然節日屬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間普遍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但在一片大唱“中國情人節”的聲浪中,我們是否想過在我國歷史文化背景中,“情人節”的元素和內涵是不可能形成社會推崇的、普遍的民間基礎,沒有民間基礎也沒有節日之說,也就不可能存在“情人節”的元素和內涵,A教授認為,這些都是應該警惕的。
北京師范大學B教授認為,我們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節日正在不斷地增添新的內容,比如北京春節地壇廟會經常有許多民俗風情出現,有些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外來的東西。2008年北京春節地壇廟會的標志物鯉魚旗,就來自日本。在日本,端午節的時候要掛鯉魚旗,家里有幾個小孩就掛幾條旗。這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節日的新變化”。他說,“我們傳統節日的創新,最終要服務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為本。”中國社會科學院C研究員以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為例,說明今天各地流行的節慶活動,不少是在各種現實力量的促發下生產或再生產出來的,所以,對于目前的節日現狀,不必過于憂慮。傳統是被不斷發明、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現有的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地來自于過去的某個原點,其中甚至常常融入當代的內容,今天出現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正在為促進向后世延續的傳統增加新的因素。
資料7
經濟在增長,民族文化認同感也在堅守,韓國的主要節日和中國一樣,大多也是植根于農耕時代,但是他們在傳統文化身上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確定將低消耗、無污染,立足于創新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支柱加以扶持。資料顯示,2010年韓國文化產業規模為72.58萬億韓元(約合650億美元)、約占韓國當年GDP的6.2%。
政府鼓勵民居擁有者繼續在傳統的瓦房和草屋里生活,建筑外觀不能被隨意改變,以形成體現傳統鄉土風情的“民俗村”,各級政府和民間團體還舉辦“文化遺產年”、“旅游年”等活動,設立“泡菜節”、“假面舞節”等年度慶典來進一步宣傳韓國傳統文化。
為發掘韓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韓國還專門設立了“無形文化財產廳”,組織專家發現并認證值得保護的傳統文化項目,韓國的傳統說唱、假面具、造紙等傳統手工藝,宮廷御膳、禮儀、傳統風俗節慶,傳統醫藥等被當作“無形的文化財產”加以保護。
此外,在韓國還善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手段相結合,創造新價值。電視劇 《大長今》中的飲食文化,《新娘十八》中的家族文化和婚俗文化等,包含了眾多的韓國飲食、服飾、醫學、婚戀等傳統文化元素。除電視劇出口獲得的一次性收益外,韓劇還帶動了旅游熱、韓式美食養生熱和韓國傳統文化體驗熱,創造了極大的綜合效益。在韓劇中,傳統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韓國的年輕人打扮時尚而現代,在地鐵里、公交車上,他們聽著喜歡的音樂,與西方年輕人一樣喜歡NBA、喜歡互聯網,但是在傳統節日和結婚時卻是一定要穿韓服畫韓妝而不是披婚紗畫現代妝的。政府的投入、各項政策的實施、根植在國民思想深處的民族自豪感、一大批民族文化者的努力工作等,推動著這個國家生機勃勃的傳統現代文化發展。10萬人口的東海市,有政府建設的免費開放的各種傳統文化博物館6個。在博物館和民族特色公園里,無論是不是節假日,最多的參觀者是中小學生。景福宮里有個主題展覽叫“韓國人的一生”給人印象深刻。他們用蠟像、聲、光、電、影等傳統和現代科技手段,把祈子、懷孕、出生、長成、結婚、工作、花甲祝壽、去世及葬禮等韓國人一生中的重要節點,都細膩具體地展現出來,尤其是禮節、服飾、飲食體現的最充分。
三、作答要求
(一)給定資料3——6集納了我國傳統節日被“淡化”和“異化”的諸多現象。請指出其具體表現。
要求:內容全面、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語言準確,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淡化:(1)過節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內容不能體現特色,喪失了傳統節日原有的意義。(2)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不了解節日文化的內涵,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逐漸消失。遺忘和抱怨同事出現,精神上容易失落。
異化:(1)商業化氣息濃厚,成為了很多人維系社會社交資源的重要契機。(2)由于缺少傳統文化和民俗知識的教育,曲解和淡忘了傳統節日中文化符號和功能意義,不少人盲目跟風,使節日習俗產生了明顯的異變。
(二)根據給定資料判斷并分析下列觀點的正誤,并簡要說明理由。
觀點一: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面前必然要走向衰弱。
觀點二:在目前的文化語境下,端午即便“申遺”成功了,也會鎖在保險柜里。
要求:判斷準確,理由正確,合理,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觀點一是錯誤的。傳統是被不斷發明、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今天出現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正在為促進向后世延續的傳統增加新的因素。同樣是農耕文化的韓國,傳統節日并未衰落,其與現代化社會相融合,重新煥發了生機。
觀點二是正確的。在目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正逐漸消失,人們過節的形式單一,年輕人缺乏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傳統節日中的文化習俗被淡化和異化。這樣即便“申遺”成功了,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三)某公益組織欲策劃一次名為“月滿中秋”的公益活動。向全社會發出要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倡議。請你寫出該倡議書的主要內容。
要求:目標清楚,內容具體,倡議具有可操作性,3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里大家燃燈、賞月、猜謎、吃月餅的習俗更是代代相傳。然而這些年來以中秋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的習俗日漸淡化,有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節日文化的內涵,有鑒于此,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特舉辦“月滿中秋”主題活動,并提出如下倡議:
一、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我們要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習俗,讓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得更有味道。
二、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我們應在繼承傳統節日內涵的基礎上,與現代文明發展相結合,與時俱進。拓寬群眾基礎。
三、希望廣大市民積極響應。傳統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我們要攜起手來,共同開創傳統節日文化發展的美好明天!
(四)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說: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請你從給定資料出發,結合實際,以“增強民族自信 重建節日文化”為標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要求:主題正確、內容豐富、論證深入、語言流暢,900——1100字。
【參考例文】
增強民族自信 重建節日文化
三十放鞭炮是為了嚇走叫“年”的怪獸,小年吃灶糖是為了黏住灶王爺的嘴,七夕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端午投入汨羅江的粽子是為了避免魚兒傷害大詩人屈原。中國的傳統節日背后總有一個或凄美或離奇的故事,這些美麗的傳說是中國版的一千零一夜。在我們的枕邊伴我們長大。
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手機、電腦代替了走親串友,節日氛圍日益淡化,無聊空虛的背后是文化的遠去,精神的缺失。樹立文化自信和自覺,尤其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顯得尤為重要。
重建節日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需要,是增強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我國古代源遠流長的文明至今仍然讓每一個中國人自豪。論經濟,漢代的“絲綢之路”通向世界,宋代的GDP占到了全球的七成;論文化,有唐朝的李白斗酒詩百篇,宋朝豪放的辛棄疾,婉約的李清照;論科技,四大發明領先世界;論醫學,則有華佗的麻沸散,孫思邈的千金方等等。中國古代文明之成就如同星河般燦爛璀璨。而鴉片戰爭后,國力衰弱,戰火連綿,一度有“亡國滅種”之虞,民族自信更是一落千丈,甚至有國人在國外不愿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所以,提升民族自信,重拾中華文明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樹立民族自豪感,重建節日文化是維系社會交往和國民認同的重要紐帶,更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必要途徑。
重建節日文化,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我國經濟實力的切實需求。在新時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而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不僅契合了經濟轉型的現實需求,更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由傳統節日帶動旅游業、影視業、餐飲業的共同發展,在向全世界宣傳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為當地經濟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是一舉兩得。所以,重建節日文化,創新文化產業是發展我國經濟的新途徑,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有效手段。
重建節日文化,有利于實現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一席之地,文化的發展是靈魂,是內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由此,重建節日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殷切期望。
朱喜說:“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只有增強民族自信,才能使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只有重建節日文化,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提供全國公務員考試資訊
2、厚職網www.bangbei88.com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內容為準!
3、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訪問